企业实施了信息化ERP,还需要SPC吗?

关键词:信息化,SPC软件

导语:为什么大量企业前仆后继地推行信息化,但从信息化中获得市场、利润、技术进步的大幅提升的企业却并不多?为什么有的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后,产量和质量没有任何显著的提升?实行了信息化,上马了ERP系统,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在上马SPC软件?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的专家为您揭晓答案。


信息化管理软件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二三十年的艰难发展。现在,无论是企业日益增多、日益复杂化的管理需求,还是信息化本身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巨大拉动作用,都对大中型企业推动信息化进程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信息化把企业带上了高效运行的信息高速公路,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大量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上往往存在着局限性甚至误区。如果在错误的认识下强行推进信息化进程,不但不能达到预先设想的目标,反而在消耗企业巨大的资源后,发现收效甚微,挫伤员工和领导层的积极性。为什么大量企业前仆后继地推行信息化,但从信息化中获得市场、利润、技术进步的大幅提升的企业却并不多?为什么有的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后,产量和质量没有任何显著的提升?为什么有的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出现客户大面积流失、市场份额急具萎缩?当然,还有更多的企业提出:实行了信息化,上马了ERP系统,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再上马SPC软件?这么多疑问,从本质上说,更多的原因在于企业对自身发展战略和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定位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

实际上,并非每个企业都适合信息化管理。生产型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成长规律来看,企业发展可分为建立、成长、发展三个大的阶段。同样,生产型的企业信息化进程也必须经历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包括:办公自动化阶段、生产管理自动化阶段、质量管理自动化阶段。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往往和企业发展进程相辅相成,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并且紧密围绕该阶段企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及全面布局来展开。比如:在企业刚刚建立之初,是办公自动化的阶段。在此阶段完成IT基本架构的规划和搭建,工作的重点是围绕着现代化办公展开的。这一阶段信息化满足的是办公室管理人员的信息化需求;企业发展到第二阶段即成长阶段时,办公自动化基本完成,从而为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奠定基础。在这个阶段,企业面临日新月异的市场机遇、价格和服务水平等的挑战,因此必须不断改变和完善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往仅仅关注于企业内部的流程改善,产品开发和制造水平的提高已经不足以面对现时的市场环境。因此,这时企业一般会形成生产管理自动化的思路,开始考虑通过ERP等系统来管理企业。ERP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管理自动化完成后,系统运行以集成的方式进行,软件的运作跨越多个部门,业务流程合理化,各级业务部门根据完全优化后的流程重新构建,绩效监控动态化,绩效系统能即时反馈以便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管理改善持续进行,企业建成一个可以不断自我评价和不断改善管理的机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市场的主体,而崇尚品牌是当今世界流行的消费趋势,实施品牌战略自然成为跨国公司执行全球战略的首选。知名品牌意味着可信赖的质量和服务,而用户对品牌的认同度越高,品牌的市场地位也越高;市场地位的提升带来产品价值和企业效益随之提高,质量成就品牌、以稳定、高端的质量建立牢固竞争优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企业在此阶段的工作重点将逐渐由生产管理自动化向质量管理自动化转型。而要实现质量管理的自动化,应用统计过程控制软件来保证产品质量成为无法逆转的方向,因为事后质量检测的质量控制模式已不再能满足提前预防、实时采取正确解决措施的质量管控紧迫要求。

统计过程控制(SPC)是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对过程进行控制和改善的工具和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异常因素出现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从而使过程维持在仅受随机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当过程仅受随机因素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简称受控状态);当过程中存在异常因素的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失控状态(简称失控状态)。过程波动具有统计规律性,因此,当过程受控时,过程特性一般服从稳定的随机分布,过程可控且可预测;而当过程失控时,过程分布将发生改变,过程无法掌控更不可能预测。SPC正是利用过程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对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的,其目的是为组织提供持续改进过程的机会,从而尽可能减少和消除产品缺陷。统计过程控制(即SPC)强调的是过程应在受控和有能力的状态下运行,从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稳定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总体来说,在质量管理自动化阶段,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适应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的能力,从而能够对客户和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有效减少缺陷,避免失误和消除顾客不满意因素。进入这一发展阶段的企业,将通过不断提供新的、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来提升企业的绩效,形成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显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完成信息化的不同战略部署。如果不明确自身的发展所处阶段,不明确信息化发展所处的阶段,在进行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就容易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比如,在企业建立之初,对行业、市场、客户需求没有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而盲目的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或者看到竞争对手在应用 ERP ,出于攀比或“赶时髦”的心理,也开始使用ERP软件来帮助完成企业的制度化和流程化过程,结果一定是失败的。再比如,企业在开始计划实施ERP的时候,常常会设置过高的期望值,希望在ERP实施过程中顺便完成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实施ERP本身没有错,但要求ERP系统来“顺便”实现质量管理信息化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ERP不是信息化的全部,ERP的作用是协调企业资源。这个资源协调整合的过程显然能够为将来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础,但却无法替代专门的质量监控系统。从理论上说,在ERP系统中嵌入SPC模块当然会“方便”很多,而且,很多EPR厂商也在尝试将SPC系统嵌入其ERP系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意识到,SPC和ERP是完全不同的系统,是在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的不同阶段使用的不同工具。SPC软件是专门用来帮助企业来实现质量信息化的重要管理工具之一,其独特的视角与出发点完全不同于ERP;而且,虽然二者的有效实施都建立在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但二者关注的数据类型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大相径庭。因此,基于ERP思路开发出来的SPC是无法满足企业质量管控和改进的需求的。具体来说,ERP更着眼于宏观上的掌控;而SPC系统更关注细节问题即质量隐患的发现、过程要素的跟踪、分析和解决。因此,要更深入、更专业地对制造过程加以控制,就必须使用专业的SPC软件。就如我们有了ERP,但还是要有专业的财务软件、专业的MES系统一样。打一个更通俗的比方:操作系统大多都自带一些画图软件和工具,但这些画图软件基本只能满足非专业人员、非专业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们涂鸦之使用需要,想要用这些画图来实现贴图、渲染、钝化等功能,则完全不可想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专业的事情,一定要用专业的工具。专业的质量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如果真想将企业的质量改进工作落到实处,如果真想更准确、更迅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质量目标,靠质量改进体现质量改进的显著绩效,就必然需要使用专业的质量管控工具。

所以,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企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也为软件工具找到它们的准确定位,只有正确定位SPC软件等诸多工具,企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化的改造,完成用质量成就品牌的雄图大略。寄希望于找到一个万能的工具,来解决工厂的所有问题,是不切实际并且非常危险的。正如我们的日常生活,即便在机器人逐渐普及的当今时代,人们也不会指望仅仅用一个工具,就实现洗衣、做饭、切菜、除尘等所有家务活的全部“自动”、一次性完成一样。不切实际的期待往往只会让企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贻误宝贵的市场机遇。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