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蒙冤”背后,有怎样的“系统性问题”?

关键词:中国制造, 质量, 抗疫

导语:全球疫情肆虐下,有着“世界工厂”美誉、给世界输送“弹药”的中国,在“抗疫”物资方面却屡遭质量风波。

 

中国制造“蒙冤”背后,有怎样的“系统性问题”?

采写《中外管理》记者 李靖

 

近期,各国紧急“抗疫”在即,不少国家却爆出了中方医疗物资不合格的消息。

事件1:有荷兰媒体报道,荷兰从中国采购60万个口罩发放给一线医护人员,后称口罩与描述的质量不符,并打算将其退回给供应方中方。

事件2:斯洛伐克和菲律宾先后质疑从中国采购的快速检测试剂盒可靠性和准确度问题。

事件3:西班牙和捷克两国均报告“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错误率过高”的问题。西班牙政府退回从中国购买的9000个试剂盒。

而对于以上几个国家提到的中方医疗物资不合格问题,经过中方核实,发现皆属于张冠李戴或者操作不当引起的误解。不乏外媒借题发挥,甚至恶意抹黑,使中国制造“蒙冤”。

但事情还在发展,不久后,一段中国工厂员工用口罩擦鞋的视频让人大跌眼镜。视频中,一名男子在一个口罩生产车间里,拿起口罩擦自己的鞋子,不时对着镜头“摆拍耍酷”。该视频传到海外后,引发众怒。人民网评论:“不雅视频引发了人们对口罩生产的担忧,甚至影响到一个行业的发展。”

原本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计划认可的中国口罩标准,仅仅一周之后,在正式通知里消失。而且,对比先后两篇通知,美国之外起个拟被认可标准的国家名单中,唯独把中国给刷落了榜。

不久之后,海关总署严查出口“抗疫”医疗物资,仅1周时间,即查获并扣押1120.5万件非法医疗物资!

全球疫情肆虐下,有着“世界工厂”美誉、给世界输送“弹药”的中国,在“抗疫”物资方面却屡遭质量风波,让人扼腕!那么,中国制造“蒙冤”背后,真的只是简单的被个别国家“抹黑”这么简单吗?打铁还得自身硬,中国制造质量提升有怎样的“系统性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为此,本期《中外管理》专访了全球知名质量管理软件服务企业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国际有限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王金萍女士,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视角建言中国制造的质量提升。

 

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王金萍女士

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王金萍女士

 

中国制造,发生了什么?

《中外管理》:以上一系列中国制造或真蒙冤或假蒙冤的事件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了中国制造业本身存在从上到下的系统性问题。那么,从监管方面来看,暴露了哪些典型问题?

王金萍:对于终端消费的医护用品,国内的生产商没有来自下游客户的明显压力,同时由于主管部门的监管漏洞,导致很多不法商家铤而走险,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这个现象在非疫情时期一直存在,而在疫情全球爆发的当下,自然显得更为突出。

国内整体的消费能力参差不齐,大城市和广大农村,以及西部城市对于各种产品的消费水平差异明显,导致很多初级产品在国内也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同时,更令人痛心的是,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全面实现法制管理的路还很长。·

《中外管理》:《中国制造2025》提到的向质量,向品牌,向高端制造业升级转型,海关总署一周就查获并扣押1120.5万件不合格医疗物资的情况看,目前并没有看到成功迹象,中国制造在质量提升方面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王金萍:《中国制造 2025》提到向质量、向品牌、向高端制造业升级转型,国内制造企业应该坚定不移地以此来推动自身变革。中国政府正不断地加大对制造企业质量改革的支持和投入,多省市也都出台了针对制造业质量提升的激励制度和资金扶持,企业如果不能主动把握这样的契机,实在可惜可叹。

政府和行政主管机构在提供资金补贴形式之外,应该同样强化以行业特性为准则的质量体系创建和行政管理介入。体系和监管一定要“预防为先,把质量管理不良消灭在萌芽,而不只是执行以“成品检验”为核心的产品审核政府和行政主管机构对质量管理的界定直接影响制造企业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和成果,政府应高屋建瓴,多方举措,包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先进质量管理软硬件工具的引入等,真正帮助企业从意识到行动上推动质量变革。 

《中外管理》:在中国制造的供应链关联方面,针对目前国内外存在的医疗物资紧缺问题,对于原材料的把控与调配,这次疫情暴露了中国制造供应链生产协同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

王金萍:中国制造目前总体还处于完成工业化的初期,各产业链对应的实体企业受上下游关键供应链的相互制约比较明显。

一方面,管理成本太高,导致我们的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自然就会降低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欧美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壁垒、国内企业对于各项技术研发投入比例不高,都是影响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医护用品的行业标准远没有实现全球统一,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国情都有不同的执行标准。

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不是单纯的管理和被管理,或者买家和卖家的关系,而是无缝对接的多米诺骨牌的两端,一旦发生质量危机,制造商几乎自毁,采购方则面临供应链断裂。两败俱伤,无一能幸免。 

“制造全球化”和“供应链一体化”是工业 4.0 的前提,供应链上下游只有目标一致地锁定质量管理,才能达成共赢。全球制造链条中供应商最集中的中国,只有政府和企业同心同力扎扎实实做质量,才能迎来中国制造的新天地。

 

 

让中国制造不再“蒙冤”,方案是什么?

《中外管理》:以上是对中国制造重要要素的分析,那么整体来看,您认为对中国制造进行系统性优化,应怎样做?

王金萍:回顾最近各大媒体爆料的“抗疫”物资质量事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  标准不匹配,比如民用防护口罩发放到医护一线使用。

•  沟通不畅,使用者未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  以次充好,假冒伪劣。

排除标准差异及各种误解引起的质量问题,我们来具体看看,当下从制造企业及行政监管方面,应如何减少产品质量问题,进而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中国制造质量”信誉。

我认为:第一,应该从源头上把关——所有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必须取得中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

在当下,全球疫情这么严重的特殊时期,防疫物资的需求与供给存在巨大的矛盾。这就给资本流向提供了很好的势能差,必然会有很多企业临时转行转产生产防疫物资,特别是门槛相对比较低的比如口罩、防护服等产品的生产。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转产其实是各个国家都在鼓励的一种行为。

那么,问题就来了,毕竟这些物资是医疗器械类,本身生产就有严格的程序。国家在鼓励各个有能力的企业转产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如何指导这些企业快速地按照医疗器械生产的标准进行生产。只有在具备注册证书的前提下,才可以生产。那么注册证书的发放,就成为帮助和监督企业建立规范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流程的建立,等等。如果有规范的GMP生产流程,员工有良好的意识并且执行到位,就能最大程度避免出现网络上流传的类似用口罩擦鞋的恶意视频。

第二,规范证书及资质认证的环节,提高证书的公信力。一方面,行政机关颁布的各个认证证书,应该严格按照认证标准检查验收和颁证;程序可以加快,但是流程必须正确。检测机构认真履行公平公正的检测职能,提供权威检测报告。其实就标准条款而言,N95与KN95本质上没有区别,为什么美国会取消符合KN95的标准这一条呢?这里更重要的问题是,企业是如何取得产品符合KN95的资质证明报告的?检测机构是凭借什么发放合格报告的?中间是否有违规的操作导致报告失去公信力呢?对此我们需要反思。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督与处罚。最基本的强化抽查,也能快速发现不少问题。一旦违规,必须重罚。

第三,生产企业必须从内部着手,明确出口国的标准。不同的国家对于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认证准入制度,有的只是备案,有的需要严格的认证。作为生产方,必须精准了解各方标准。并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涉及到认证的,需要擦亮眼睛,找到正规合法的认证机构。

第四,最重要的,无论生产什么产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从来不缺少体系,不缺少制度,我们缺少的是对按照体系要求,严格执行已确定的制度。管理的执行力,从领导层首先就要以质量为本,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第一生命来呵护,才可以从根本上树立良好的质量观。

具体的技术保障上,企业可以选择一些工具,来确保制度的执行与追踪。比如:无论是GMP还是FDA认证的要求,对于医疗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很多关键危害点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有例行的检查,检查以后有详尽的记录。比如:进车间前要消杀、开机前要点检、生产过程要周期性检查,等等。如何保证每一个指定动作都规范地、及时地被执行?专业的软件工具就能发出及时提醒和预警,并在完成检验后及时记录入系统。这些工具有着严格的签名制度,供审核核查。在严格追踪执行的同时,如果企业的制度不是那么完善,工具还可以反向促进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管司刘卫军司长提醒各个企业:当出现质量异议的时候,各个企业要及时申诉,及时响应。那么,企业拿什么去响应?得有资料,有记录。如果生产管理全过程有着真实完整的记录,能够迅速自证清白,就不用再怕被“黑”!“中国制造”必定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对于企业违背伦理道德,故意涉嫌造假,蒙混过关的,一旦查出,必重罚。源头把不住,只靠海关去查,势必效率很低,而且流出风险太大。必须有重罚措施来震慑,所幸现在国家已出台严厉措施。中国海关目前已对这些产品实施100%单证审核,审核重点包括品名、数量与申报是否相符,外观是否霉变、有无污染或污化、是否超出保质期,是否破损及侵权,以及是否存在夹藏夹带、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等情况。在审核中发现,有企业夹藏口罩出口,还有企业试图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伪造成其他产品出口。 

海关总署称:对出口医疗物资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将责令其停止出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50%以上3倍以下罚款。构成走私行为或者走私犯罪的,海关将企业信用等级直接降为失信企业,并实施提高查验比例、加大稽核查频次、全额收取担保金等严格管理措施。同时,官方将对该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在我看来,罚款力度应当进一步加大:查处一起,应当罚至倾家荡产,提高犯罪成本,铤而走险的企业和个人势必减少。并且,这个处罚不仅仅是在海关查到时处罚,生产前资质的审批、生产过程中的核查,都应切实加大处罚力度。

全球共同“抗疫”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制造绝对不能承受任何污点,在这特殊时期,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同时可能导致无法估量的损失中国企业必须放弃侥幸心理,全力以赴。更重要的,不能放弃基本的良知与道德,发人类灾难财。

 

“会吆喝”也是中国制造企业的必修课之一

《中外管理》:在外部环境方面:中国“抗疫”物资出口屡次出现质量风波,并发生反转,不排除国外媒体借题发挥,进而诋毁“中国制造”,面对严酷的外部环境,中国制造企业该怎样应对,还有什么路要走

王金萍: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固有的偏见,加之经济快速发展对欧美国家垄断利益形成的挑战,中国自然会受到来自这些国家更严格的“吹毛求疵”。在疫情高发的特殊时期,国际间相互沟通的时间和耐心都非常有限,一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放大,甚至上升到政治高度,我们对此也非常遗憾和揪心。

但是,从品牌打造和推广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明确:由于意识形态差异、信息不对称,以及传统的偏见(当然,也有咱们在言论、宣传方面的传统做法存在不完全透明的隐患),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常常有失偏颇。如何利用外媒更好地宣传与推广中国制造,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需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今天的中国和中国制造。虽然接受、认可中国制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除了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品质外,“会吆喝”也是中国制造企业的必修课之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远去,只有更多地让自己以高品质形象站在世界市场,经受住严苛的考验与挑剔的眼光,中国制造的出海才能行得更稳,行得更好。

(《中外管理》记者任慧媛对本文亦有贡献)

(格言:

王金萍:罚款力度应当进一步加大:查处一起,应当罚至倾家荡产,提高犯罪成本,铤而走险的企业和个人势必减少。并且,这个处罚不仅仅是在海关查到时处罚,生产前资质的审批、生产过程中的核查,都应切实加大处罚力度。)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