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报》专访:中国制造业即将迎来质量拐点

关键词:SPC软件,中国制造

导语:随着SPC等一系列软件工具的应用,中国制造业有可能引发一场革命,中国制造业即将迎来质量拐点。

《中国质量报》记者专访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公司统计专家

美国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即将迎来质量拐点

当大洋彼岸的美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从容与透明状态时,众多中国企业还在为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与异常状况控制苦苦努力,但是这一现状可能会彻底改观。美国知名统计方法专家,曾经帮助美国数百家制造企业应用和实施先进质量管理解决方案的史蒂夫·怀斯(Steve Wise)先生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随着SPC等一系列软件工具的应用,中国制造业有可能引发一场革命,中国制造业即将迎来质量拐点。

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差距

在史蒂夫·怀斯先生看来,中美两国制造业方面最大的差距表现在质量观念及质量管理水平的成熟程度上。他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相当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还停留在不出问题、别出事,只要能够生存,能够通过国家检验标准审核就可以的阶段。“美国制造业目前已发展到了更开放、更透明的阶段,生产过程中能够隐藏的东西越来越少,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转变过程。”

史蒂夫告诉记者,除了一些特定行业不断推出新的行业标准以外,目前美国制造业比较流行的、普遍的管理方法就是源于日本丰田的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其特点是在六西格玛强调了解过程特征、规律或属性等基础之上,更强调精益部分,也就是基于对过程特征的了解,以更少的成本组织生产、库存,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从而使收益或效益最大化。

“将统计学方法、工具应用到工业领域并对生产质量工作产生影响,在美国是非常普遍的。在中国,应用正确方法工具进行质量管控的意识虽然仍处于觉醒状态,但是,在跟中国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中国的质量从业人员对基础性知识与技术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与学习欲望。”怀斯先生说。

质量是必须迈过的门槛

“不管是作为一名质量从业人士,还是一个消费者,在我看来质量是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谈到产业升级,怀斯先生说:“对于制造业来讲,无非是3个要素:一个是价格,一个是交货的速度、交期,另一个就是质量。就前两个要素而言,中国企业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就质量而言,目前西方国家(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客户在寻找高品质供应商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却不一定是中国。日本、德国,甚至韩国的供应商都比中国企业更有优势。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给世界客户市场的印象,还不属于第一梯队的质量提供商。”

怀斯先生告诉记者,包括汽车行业在内,很多中国制造商希望把触角延伸到中国之外的全球其他市场,但是从目前来看,质量仍是中国制造企业突围的一个比较大的门槛。

“比如塔塔公司——印度非常知名的汽车制造商,他们进入美国就非常困难。虽然他们也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式,诸如,收购捷豹、路虎等知名品牌,但是,只有质量才是他们日后在市场站稳脚跟的基础。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我个人认为,只能从质量上去寻找突破口,而不是其他方面。”

品质好不一定价格贵

很多企业包括消费者在内都有一种朴素的观念:好的东西或者品质高的产品就一定很贵。要制造好的产品似乎只能依靠非常好的、稀有的原材料,或者依靠特殊、复杂的设计工艺,这样一来,要得到高品质的产品就注定了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但怀斯先生并不这样看。

“其实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好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以更低的制造成本生产更高品质的产品。这些方法和工具至少已在美国市场得到成功印证。只可惜很多中国制造企业还在继续忽略它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走“捷径”。换句话说,在制造成本方面企业其实有大量压缩空间,提高产出质量并不需要增加成本,甚至可以科学有效、合理合法地将成本降到更低,这一点是很多制造企业可能还没有认识到的部分。正因如此,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去应付市场,应付行业法规,从而造成一些质量事件与事故频频出现。这让我觉得非常遗憾。”

怀斯先生坦率地说:“对中国企业来讲,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忠告和建议。实际上,一些非常成熟的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可以帮助制造商以更低的制造成本生产更高品质的产品。”

他表示,包括SPC软件在内的一些方法工具,都是精益六西格玛大框架中非常好的部分。总体来说,这些工具不只作用于最后结果的产出,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兼顾了整体——包括原材料的有效性、应用性以及使用效率等。类似SPC这样的优秀工具,其应用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对质量关键节点严格的控制,降低可能出现的质量波动或不稳定因素,而这才是提升品质的核心。

唯一的落后环节

在怀斯先生看来,中国的制造业,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以及软硬件设施等,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目前唯一落后的环节就是质量水平这一块,而且备受诟病。

他表示:“中国已经具备了市场需求、技术能力及可选择的方法、路径和工具,目前唯一要做的就是拿起这些工具真正去做一些事情,做一些调整。我个人认为质量拐点的确在那,当然具体的时间点也许会受到政策调整的影响,这是大家唯一的担心,但其他方面不会有疑问。”

事实上,我国一些优秀的制造企业,比如华为科技、中国重汽、渤海活塞、方太厨具等已经开始应用优秀的质量工具,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多年后,我们也许会发现,其实质量的拐点早已开始。

作者:《中国质量报》记者    李冬玲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